近日,在清镇市红枫湖镇芦荻哨村的茶山,茶农们正在园区除草,插在茶园里的灌溉设施正在喷灌,观光游客在园区内四处拍照。站上茶山最高处的观景台,远处湖山相连,近处茶叶青翠,生态与产业美美与共。 38岁的李兴菊在茶园边,麻利地收拾着园里清理出来的杂草,两三叉下去,小推车便被装满。“现在好啊,茶园里随时有活干,月月有工资拿,收入比种地高多了!”李兴菊笑着说。
红枫湖畔的万亩生态茶园
产业入驻,沉寂的土地逐渐苏醒
红枫湖镇位于红枫湖畔,保护好这口“大水缸”、守护好生态环境历来是红枫湖镇发展产业的首要前提。
作为贵阳市美丽乡村示范点的芦荻哨村,90%的土地位于红枫湖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引进生产型企业,不行;靠红枫湖的景色发展餐饮业,不行;种高化学、高残留的作物,更不行。”芦荻哨村党支部书记龙文统摇了摇头,为保护好生态,过去村里只能发展没有污染的生态农业。 传统农业风险大、效益低,再加上芦荻哨村离清镇城区不过20分钟车程,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导致土地零星耕种或荒弃。
守着土地却挣不到钱,芦荻哨村的村民为此愁容满面。转机出现在去年11月,依托清镇茶马文化和红枫湖镇已有茶山,清镇市在红枫湖镇布局中华茶博园项目,计划在红枫湖镇芦荻哨村、右二村、民乐村、骆家桥村等地发展茶叶种植,形成环红枫湖万亩茶园。茶园的核心种植区域在芦荻哨村和右二村。“种茶要流转土地,每亩土地年流转费700元,每三年递增100元。在流转出来的土地上,农户每亩每年可参与分17%的红利,再加上园区面积大可以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大家别提有多高兴了!”龙文统说,项目安排后,村支两委迅速组织了两次全村动员大会,并连续几天登门入户做农户的思想工作,鼓励大家把茶园项目规划内的土地流转出来。经过短短一周的动员,芦荻哨村村委会就与首批64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其中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流转出了700余亩土地。
茶园引进的喷灌技术
茶园有人管,茶叶不愁销
土地有了,谁来建茶园?
清镇市引进贵州民投集团、国品黔茶公司及清镇国投公司三家企业入驻,并整合各企业资源,共同建设中华茶博园。
走在芦荻哨村的茶园中,每隔几米便会看见挂在杆上的黄色粘板,仔细看上面已粘了不少飞虫。“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也为了保证生态茶的品质,园区坚决不用农药驱虫,只采取物理方式养护茶苗。”贵州国品黔茶茶业公司总经理汪健一边走一边指着茶园里的灌溉设备说,“在施肥上茶园采用水肥一体化,茶苗缺什么,就喷哪种水肥,不仅茶树吸收好,还养护了土壤。”
在公司的精心养护下,茶树扎根牢固,茶杆粗壮结实,茶叶平整匀称,一棵棵健康的茶苗正茁壮成长。“借助安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的技术力量,利用贵州省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技术优势,我们正着力构建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茶园智慧化管理。”汪健说,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才是茶园未来要发展的方向。
“种这么多茶卖得出去吗?”看着茶园面积一天天扩大,曾有村民这样向汪健提问,这也道出了村民面对瞬息万变市场的担忧。
目前已在省内占了较大市场份额,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均设有销售点,销售渠道已向全国铺开。再加上贵州茶资源交易中心落户清镇,茶博园里的茶叶在销售方面是有优势的。”汪健说,加上电商、微商等网络渠道,和另外两家公司的共同努力,茶博园里的茶基本上不愁销。
公司的经营实力、村委会的组织保障、加上茶叶的高品质,芦荻哨村的村民吃下了发展茶产业的“定心丸”。
建设中的茶园一片繁忙
流转土地又打工,村民得实惠
这几天,芦荻哨村的村民金碧每天都在茶园里铺设透水砖,下个星期茶园将迎来一场现场观摩会,在那之前,园区道路上的砖必须全部铺好。
自从家里十来亩土地全部流转出来后,金碧号召村里年纪相仿的村民,组建小型施工团队,承包茶园里的建设项目来做。
“以前家里的土地都是父母在种,不仅费时费力,种出来的农产品产量不高,市场价格也不高。流转出去对我们年轻人来说算是‘解脱’。”金碧仔细算了算,他和同事半年做完一个项目,团队里每人能分得近2万元的工钱,加上土地流转费和茶园投产后的分红,三年后起码能有3万元以上的年收入。
从建设、种植到采茶,茶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工人,芦荻哨村村委会也安排专人负责招工。“今天茶园里有活干,我们去村里登个记,就可以直接上茶山了。”李兴菊只要闲下来准在茶园里工作,一天工资120元,一个月只打工20天也有2400元的收入,李兴菊积极性很高。
“公司需要人干活就跟我们说,由村委会组织施工,公司把工资拨付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发工资给村民。”龙文统说,有村委会组织保障,农户和公司的关系更加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也更牢靠。
“我们在别的村还发展‘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农户出土地,公司全额出资种植茶叶并管理两年,第三年后交付农户管理,公司对农户茶青进行保底收购。”汪健说,目前这种模式已在右二村发展近800亩茶园。
目前,清镇市中华茶博园已改造提升原有茶叶2000亩,完成种植3700余亩,计划在今年年底达到万亩种植规模。项目区涉及红枫湖镇4个村寨8个村民组,590户2305人,建成后将带动全镇3000余人参与其中。
“公司管理茶园、销售茶叶,村委会流转土地、组织务工,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公司、村委会、农户各司其职又紧密相连。不仅产业有了抗风险的能力,农户也得到了实惠。”清镇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劲松说,这样的模式让曾经村民觉得“鸡肋”的生态保护地变成了产业致富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诠释着清镇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三赢效果。
村民在园区内除草